AI来了,“智能”抢了“人工”的饭碗?

103次阅读
AI来了,“智能”抢了“人工”的饭碗?插图 Midjourney 官网展示的 AI 绘画作品截图。

惶恐

惶恐是突如其来的。过去一年,自由插画师贺然看着 AI 一次次的进步,速度让她吃惊。她从 AI 绘出的作品判断,它已经基本具备一个中级职业设计师或插画师的水平。她上学时学了 7 年画,毕业后做了 5 年插画师,也不过是中级。

“如果有美术需求的公司,有会操作 AI(绘画)的员工,就可以把 90% 的美术人员裁掉。”贺然说,“一开始我们都认为它会最先取代的是底层劳动力,去解放体力(劳动)的东西。”一家深圳的设计公司创始人郑楚佳告诉记者,AI 绘画工具的出现促使他的公司优化掉了 20% 的员工。“只要我们会使用它,它就基本上能够替代我们大部分的画师。”

原本,很多人都以为,艺术领域是很难被 AI 侵蚀的,没想到却是最早遭受 AI 冲击的领域之一。

它曾在 2012 年画过猫,一幅仿佛布满马赛克的图上,只能隐约看出猫的眼睛、鼻子、耳朵和面部轮廓。到 2021 年年初,OpenAI 公司发布的 DALL-E1 模型模仿莫奈的风格画了一只狐狸,在一片草丛中勉强能辨认出狐狸的脑袋。

2022 年,AI 绘画模型 DALL-E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相继问世。不掌握绘画技术的普通人也能输入关键词,指挥它创作。这被认为是“革命式”的。那一年,被称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记者注)元年”。

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在当年夏天受邀参加了 Midjourney 的使用测试,而后他开始着迷于此。“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我觉得它受到了恶魔般的启发,就像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参与其中。”

8 月,他借助 Midjourney 创作的油画《太空歌剧院》拿下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竞赛“数字艺术”类金奖。这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但那张作品是经过 900 余次迭代调整而创作出的。那时,ChatGPT 尚未问世,AI 在绘画界已崭露头角。

只是那段时间,AI 绘画还稍显稚嫩。经由它绘出的画作,很多人物面目模糊找不到眼睛,有的手上长着六七根指头;让它画少女吃面,它画少女手抓面条往嘴里塞,筷子不见了;“摔倒的行人”被它画得扭曲成不可思议的姿势,胳膊也被摔掉了。

去年,贺然也曾尝试使用过那些 AI 绘画工具。尽管当时它已能画出好看的作品,但对业内人士而言,“(它)做出来的东西,商业需求是很低的”“对工作上帮助并不大”。

一些画师们甚至觉得,它称不上多智能,倒是有些智障和可笑,讽刺它是裁缝,是没有脑子的工具,认为它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是毫无逻辑的,是东拼西凑,并非真正的艺术。

“画出来的东西就跟怪物一样。”郑楚佳说,他初次尝试 AI 绘画的体验感挺差,多数时候,只能“矮子里面挑高个”。那时,公司设计师只是用它来寻找灵感,并不直接用于生成作品。

2022 年 12 月,一位从业 10 余年的画师还曾对媒体表示,AI 绘画尚不完善,目前对从业者尚未构成明显威胁。然而很快,一些画师紧张起来——不断进化后的 AI 开始砸他们的饭碗了。

郑楚佳注意到,在今年 1 月,国外出现了许多 AI 绘画教程,他试着让设计师们学,发现越来越好用。他记得,当时用 AI 做了一个游戏角色的平面模型图,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如果是我们,可能要一个多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做完”。

他开始觉得有些恐慌,整个行业里可能会有一批人要面临失业。

1 月,自由插画师贺然得知,某互联网公司跑通了 AI 作图,“AI 产出的新作品,只需要人工再修改一点点就可以了”。到 2 月,AI 绘画的商用就冲击到她的生计。

她有一个项目,是给某款游戏做外包,需要为甲方设计 60 张不同城市的游戏开机页面图,原计划一周做一张。一周之后,第二张图才画了一半,甲方反馈“公司跑通了 AI”,她只需要在 AI 生成的图上做精修,但费用一落千丈,从一张两三千元降至三五百元。

贺然发现,当时 AI 生成的图还是会有差错,有时它画的桥和塔会出现结构和透视等问题,有时会在某个地方奇怪地生出并不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反复修改。

“2 月的时候应该是 Midjourney4.0,现在已经升级到 5.0 了。”贺然告诉记者,“5.0 应该要修的东西就很少了。它又进化了。”

这次,画师们常笑话的“AI 不会画手”的问题被解决了。它画出的动物纤毫毕现,画出的人像几乎与照片拍出的无异,足以以假乱真。一张由 Midjourney5.0 生成的“中国情侣”图,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认为那是真实拍摄的照片,而非 AI 作图。

在广州,一家游戏外包公司从 1 月开始裁员,至今已分 4 批裁掉了 20 余位原画师。

“我们公司剔除掉的那些原画师,基本上都是初级、中级的,高级原画师基本都留下来了。”该公司特效技术总监陈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实话,还有点儿挺残忍的。”

原本,创作一幅画最耗费时间的步骤,是原画师构思、创作初稿的过程。陈桦称,使用 AI 后,原画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如今,从该公司购买的 AI 绘画工具来看,只需要输入指令,它能生成 40 至 60 种方案供画师选择,而画师主要工作在于作品的筛选和修改。

“修改的工作需要高级原画师,初级、中级原画师在修改方面(能力)会弱一些。”陈桦说,“他们(被裁掉的人)会想要理由,就是(市场)需求不够,他能力不够,AI 确实能把他的工作替代掉。”

这家公司最新的招聘中,更多岗位留给了尚未受到 AI 冲击的特效师,只招少量高级原画师。过去几个月,这家公司只招进两位高级原画师。这两位原画师曾在大厂工作。至于被裁原因,其中一个不愿提及,另一位则表示,是项目使用了 AI 后被挤掉的。

“它(AI)是加速的一个因素,加速了我们的结构性优化。”郑楚佳告诉记者,公司曾在去年进行过一次人员优化,将团队设计师人数从 100 余人,减少到 50 余人。今年,公司设计团队又优化掉 20%,后续他计划继续优化 40%。

他察觉到,公司里的设计师多少会有可能被优化掉的焦虑。“我们只能够积极拥抱这个技术,尽可能地让自己对整个公司产生价值。如果这个人的思想太过于保守,容易被优化掉。”

AI来了,“智能”抢了“人工”的饭碗?插图1 Stable Diffusion 官网展示的 AI 绘画作品截图。

迷茫

在国外,与 AI 有关的失业也出现了。6 月,美国一家为离职者提供再就业服务的公司 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 的报告数据显示,AI 在 5 月导致了美国 3900 人失业,约占 5 月被裁员总数的 5%。

AI 让一部分人失业,但也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在招聘网站上,出现了 AI 修图师、AI 绘图师、AI 原画师、AI 插画师等新岗位。只是目前并没有数据表明,是 AI 造成的失业多,还是创造的就业多。

贺然身边的许多插画师并不愿意为 AI 修图。在她看来,与创作原画相比,同样的时间里,为 AI 修图得到的报酬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且没什么成就感。以前,她画完一幅作品,尽管价格也不算高,但作品算是自己的。“但是像这种(AI 绘画)你根本就拿不出手,说是你的作品。”

这段时间,她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一度不知自己未来该如何是好。外包需求正在减少,连电商公司画海报的需求都在减少,整体业务量减少了 50%,订单单价被市场拉低,整体收入几近腰斩。

她原本超过 70% 收入来源于游戏外包业务,现在被迫转型,去网络上运营新业务,试图寻找更多较小众的个人设计需求。

这两个月,她感到压力有些大,月收入从两三万元,降至一万元左右。“暂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因为还有点儿存款,但是长期来看肯定不行。”贺然说,“基于现实,房子、水电、吃喝拉撒、养小猫,都是钱。”

她的一位朋友是做三维动画的,尚未被 AI 波及到,近期单量激增。“他就说要不我去学三维,他把他的单子分给我,其实我不太想。我知道那个东西赚钱,但是我不想去做。”

“画了好几年的人,其实还是因为喜欢才去做这个事情。”她说,“现在这样子不赚钱,再喜欢也没有用。”她不确定,自己要不要继续在行业里发展下去。“像我们这种被产业抛弃的,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就特别难过。”

与画师们不同,那些甲方公司和外包公司面对 AI 感到的并不是迷茫。

作为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郑楚佳考虑得很现实,他首先思考的是公司如何应对冲击。“如果你公司没有去积极拥抱 AI,整体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或者很快被同行淘汰了。”郑楚佳说。

很快,他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用于探索 AI 应用模式的“AI 探索联盟”,并开始探讨如何整合资源和技术工具,引进了热门的 AI 绘画工具 Stable Diffusion 与 Midjourney,而后进行 AI 技术培训。他将 AI 技术比作珍妮机,“它的出现是一种颠覆性的效率提升工具”,引进 AI 可以为他提升 40%-60% 的生产效率。

由于公司的主要支出是人力支出,尽管近来前期原创设计客户流失,订单减少了三四成,但裁员后引入 AI,公司整体效益提高了两三成。如今,公司已配备专门的 AI 修图师,在未来的招聘中,他对能拥抱新技术的人更感兴趣。

“现在,AI 商业上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陈桦说,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专门研究并使用 AI 创作的团队,“它能节省特别多、特别多的钱”。如今,在甲方公司开始使用 AI 后,陈桦所在的游戏外包公司已接不到原画的需求了,但半年来,团队 AI 绘画技术与产业链更成熟了。

尽管 AI 尚未威胁到陈桦的饭碗,他对眼下的时代仍感到恐慌,“科技进步得有点儿太快了”。他担心,未来 AI 继续进化,“把美术的其他岗位也替代掉”,到那时,快乐的艺术创作就变为单调的技术创作。

他有一位美术学院的朋友很不喜欢 AI 绘画,觉得“它正在破坏这个行业的生态”。他们探讨这个话题时,对方觉得,它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用短短 10 分钟的时间,就代替了一个人 10 余年的绘画经验,“你觉得这合理吗?”

“我也觉得不合理,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有什么办法呢?”陈桦说,“我不能表现得太喜欢,也不可能表现得太厌恶。”

“这种东西是公司需求,其实跟自己的意愿没有太大关系,公司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陈桦告诉记者,“你毕竟是一个打工人。哪怕是(心里)有矛盾,也没有办法。”

AI来了,“智能”抢了“人工”的饭碗?插图2 该数据库中检索“Thomas Kinkade”的结果截图。这些图像数据被用于训练 Stable Diffusion。

抵制

在 AI 冲击绘画界后,受到热捧与遭遇抵制几乎同时出现。

一些画师在网络上声称,AI 绘画是基于大量图片数据的投喂训练而产生的,数据中可能包含版权图片,但训练 AI 模型时并未获得相应版权。这种训练方式被画师们讽刺为“无版权炼丹”,遭到许多画师的公开反对。

“相当于是盗用,他利用我们的画产出(商业)价值,但并不会告知或者让你授权,也没有利益分红。”贺然说,“我们就是靠版权获得报酬的。”这个情况在国外同样引起了巨大争议,通常被认为这涉及道德与法律的问题。

为了搞清楚哪些图片被用于训练 AI 绘画模型,美国技术专家安迪·贝奥(Andy Baio)和他的 AI 研究员朋友西蒙·威利森(Simon Willison)抓取到超过 1200 万张用于训练 Stable Diffusion 的图像数据。

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索引后发现,约 47% 的图片来自 100 个网域,其中从图片分享类网站 Pinterest 中抓取了超过 100 万张,其他图像数据来源还包括 WordPress、Flickr、500px、Getty Images 和 Fine Art America 等网站。

数据库中还出现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排名前 25 位的艺术家中,只有 3 位还健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艺术家是美国画家托马斯·金凯德(Thomas Kinkade),数据集中有他的 9268 张图像,但他在 2012 年就过世了。

有人在数据库找到了自己的 5 张画作,并询问安迪·贝奥是否有办法让他们删除。安迪·贝奥对此称:“据我所知,没有办法从训练数据中删除图像或让模型忘记从中学到的东西。”

安迪·贝奥本人对这样的新兴技术的使用也感到非常矛盾。“它的能力让人感觉像是能够召唤魔法,但引发了诸多道德问题,且很难跟踪它们。”他说。

在尚未解决 AI 版权纠纷所带来的潜在道德和法律问题前,一些艺术社区、图片社等开始禁止 AI 生成作品的出现。Getty Images(盖蒂图片社)已公开表示,禁止通过其服务销售使用 Stable Diffusion 等生成的 AI 作品。也有一些机构允许 AI 生成作品的存在,但需要标明该作品使用 AI 生成。

2022 年 12 月的一天,著名艺术网站 Art Station 首页被带有“NO AI”标识的图片占领。今年 3 月,国内也曾有一波“抵制 AI”的浪潮。一些画师在社交平台公开声明:本人的作品禁止投喂 AI。

杰森·艾伦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对害怕 AI 会让他们失业的艺术家表示同情,但他们的愤怒不应针对使用 AI 绘画工具创作艺术的个人,而应针对选择用 AI 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公司。

前不久,郑楚佳的一位朋友也换上了“NO AI”的头像,但在他看来,抵制 AI 主要是因为版权,而非抵制这项技术,“这个(技术)肯定是不可阻挡的”。

他也担心 AI 绘画的版权问题,但他所指的版权是,当他的公司探索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一旦被他人拿去投喂 AI,“我们这个风格就会瞬间成为大众化的”。

在国外,一家老牌的游戏发行商 Paizo 在 3 月表示,他们将更新合同,以强制规定任何提交的作品都必须由人类创作,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和文字在其游戏中均不受欢迎。

该发行商还声称,“只要围绕这些程序的道德和法律环境仍然模糊不清,我们就不愿意以任何方式将我们的品牌与这项技术联系起来。”

陈桦觉得,这是一家有骨气的公司,想为这个行业去贡献力量,对于行业大环境而言,是好的。“但是你要我老板去这样,那肯定不行。”陈桦说。贺然有时也感到矛盾,她对 AI“盗取”那些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模型很是抵触,但又不得不面对 AI 冲击下收入锐减的现实。

“历史表明,新技术可以为我们的经济带来巨大收益,但对某些人和社区来说并非没有痛苦。总体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政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主任洪平凡在谈及 AI 时说。

郑楚佳觉得,未来政府可能需要大力扶持与 AI 相关的培训,将相关课程纳入高校的学生培养规划中。他也担心,受到 AI 冲击后,初级设计师会很难接到订单、项目,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造成行业新人的流失,未来 5 -10 年可能会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

在他看来,AI 确实替代大量的人力,但不能忽视人的基础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然到时候它做出来,他都无法去判断(好坏),也是很恐怖的问题。”陈桦也感觉到,近半年来,公司设计师们越来越依赖于 AI 绘画工具,“他个人的创造力确实是下降了”。

近来,贺然已不再像前不久那样抵触 AI,她正打算学习如何使用 AI,辅助自己的绘画。

“上个月很抵触,是因为它断我财路。”贺然说,“但是我这个月意识到,你没办法去抵制它,你得尽快去利用它。”

(应受访者要求,贺然、陈桦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 30 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原文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1726918143_66eeadff02001hrra.html

正文完
 
不知道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不知道 2023-07-04发表,共计6124字。
转载说明: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除。 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如无来源则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