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人类可以共存吗?(人工智能)影评

133次阅读

斯皮尔伯格是一位光芒如此耀眼的导演。

他的电影覆盖了科幻、惊悚、战争、文艺、剧情等几乎各个类别,且均不乏经典之作。

他的成名作《大白鲨》(1975)打破了票房记录,《E.T. 外星人》(1982)与《侏罗纪公园》(1993)也都打破了当时的票房记录。

同样是在 1993 年,由他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获得了 66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 7 个奖项,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有关犹太人的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它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看的电影之一。

1998 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可以说是战争片的巅峰,几乎让后人难以超越。

2001 年的《人工智能》是一部极其超前的电影,即使在 20 年后来看也是如此。

2002 年的剧情悬疑片《猫鼠游戏》,豆瓣评分 9.0。

2004 年《幸福终点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片。

2011 年《丁丁历险记》,是一部特效和剧情都完美的动画电影。

2018 年《头号玩家》,是游戏、电脑、VR 爱好者,80 后心目中的神片。

他的电影,每一部都值得细细品味,无论你偏好的是哪种类型。

为什么在正文之前要说这么多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呢?

因为正是斯皮尔伯格的影史地位,才会有我们今天说的这一部电影《人工智能》。

这其实本来是知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一部电影。

《人工智能》是库布里克在 70 年代就开始策划的一部影片,在 20 世纪末项目提上日程的时候,但是在千禧年前夕的 1999 年,库布里克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这部作品便成了库布里克的未竟遗愿。

而库布里克的好友,斯皮尔伯格,决定完成他的挚友的遗作。

熟悉库布里克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往往是以暴力、荒诞和悲剧来进行深刻的反思,他是好莱坞最具独特风格的导演之一。

因此,《人工智能》若是由库布里克来执导,那肯定是充满悲剧、暴力、性等元素。

但是,剧本到了斯皮尔伯格手里。这位大导有着和库布里克完全不同的电影风格,因此在进行了诸多改动了,才有了这部集暴力与温情、讽刺与赞美、刺激与反思的综合体《A.I.》

影片开头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21 世纪中期,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没。此时,人类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科技手段之一,而且,机器人制造技术已经高度发达,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还能感知自身的存在。

在影片《人工智能》中,人工智能是低人一等的,他们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但影片开头便以一段对话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换句话讲,其实是在问:人类一直认为自身是唯一具有意识和高级情感的生物,如果有另一种人类之外的生物(或机器人)也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情感,那他们和人类平等吗?他们拥有合法身份、公民地位和法律权利吗?

在《圣经》中,或者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类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神和人,自然不是平等的。

因此,在人类的天然认知和代代相传的宗教、思想体系中,造物主是神圣的,被造出来的人肯定是造物主的奴仆。

自然而然,当有一天,若是人类也成为了造物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命——即使这种生命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也会认为,他们和我们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往往更甚于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平等。

举例来说。

在中国的古典神话体系中,神和人是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并且神的体系是完全凌驾于人的体系之上的。

在《西游记》中,神仙住在天上。而凡人,其实和动物没有太多的差别,可能仅仅是聪明了些。在神仙甚至妖魔鬼怪眼里,人命如草芥,是可以随意杀戮的,并且不会存在任何负罪感。你去看西游记原著,动不动就有尸山血海的描述,不管什么妖怪,吃起人来比吃萝卜还干脆。

神仙养的宠物,也是有仙气的,地位也比凡人高一等。比如著名的狮驼岭三大王,狮子精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白象精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而大鹏精竟是如来的娘舅。

所以呢,当人类成为造物主,造出机器人来,人类肯定不会平等对待机器人的。在人类心中,他们应该是机器人的“神”。

包括影片中机器人屠宰场的场景,人类也是以造物主的姿态来看待机器人的,他们可以随意“处死”一个还能运行的机器人,无论采用多么残忍的手段比如肢解、溶解等。

而在片中,机器人似乎对自己的命运也很淡然,他们没有临死前的绝望和痛苦,倒是有一种超然的视死如归的感觉。

看这段让我想起了有关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历史。

当人类以造物主或更高级物种自居的时候,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

这也是本片带来的较大的一个反思:我们人类,是不是拥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性和排他性,会拒绝接受这个世上会有另一个种群拥有匹敌人类的智力和情感能力。无论是其他地球生物,机器人,或是外星人等等。

反正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确实是具备这种排他性的。

早在智人诞生之初,大概十几万年前,其实地球上是存在很多其他人种的,其中要属尼安德特人最为耀眼,他们曾经一度统治欧洲大陆。但是自智人从非洲扩散到欧洲后,慢慢智人就反客为主,将尼安德特人整灭绝了。

当然,智人不仅仅是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其他所有的人种都被智人给灭了。伴随着的还有大量物种的灭绝,比如知名度较高的剑齿虎、猛犸象等等。

多么可怕的人类。

因此我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类是不是本性就是如此,当面对机器智能时,是不是自然也会极度排斥?

《人工智能》这部影看似也充斥着这种物种阶级论调,包括机器人公司的员工的对话,机器人屠宰场中的领头的言论,莫妮卡的丈夫的态度,均表明了人类是不认为机器人是一种和人类平等的生物的。

我经常在想,人类若是真的面对具备完全个体意识的机器人,或者面对外星人的时候,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影片中的大卫,被赋予了完全的人类外貌和情感。和人类小孩唯一不同的是,他对他的“妈妈”莫妮卡的爱是刻在他的硬件上的,是无法改变的。

这也导致了后面他失去莫妮卡的母爱之后,他的世界观的崩塌,我想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心理冲突和崩溃。

人类可能很难体会这种基于硬件的心理冲突,但是这让我想起《三体》中关于思想钢印的描述。

而大卫,其实就是被施加了机器人版的“思想钢印”。

这种刻在电路板上的指令,让他不得不在后面的剧情中,像童话故事里的木偶匹诺曹一样,一心想要变成真正的人类小孩,从而找回妈妈的爱。

可惜,童话中匹诺曹变成了真正的小孩,而大卫就没那么幸运了,还被抓到机器人屠宰场差点丢了性命。

历经艰辛,只为找到了那个可以实现愿望的蓝仙女。

他对着这唯一可能给他带来希望的蓝仙女祈祷啊,一遍又一遍,用着比最忠实的教徒还虔诚的语气。

一直祈祷到他能量耗尽,海水冰冻。一直到 2000 年后,人类已经毁灭,这一梦想依然不变。

这种执着,如此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同时也让人羞愧、汗颜。

即便是最伟大的人类,也少有能做到如此坚定的追逐某一梦想,或者信奉某一事物。

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中看似描述了一个机器人被人类奴役,毫无地位的社会。但其实是有讽刺意味在里面的。

影片不仅有大卫丰富的情感和对梦想的执着,还有爱情机器人乔的自我觉醒之路,甚至玩具熊泰迪的卑微的情感也让人动容。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人类全盘落败,输给他们的造物——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除了感人之外,带给我们的思考真的太多。

人类自诩为独一无二的情感、思维、想象力,其实伴随着数不尽的背叛和游离。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级的意识,已经不是人类特有的,甚至人类也不是最高级的。

换句话讲,人和人工智能,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一个是血肉之躯,另一个是芯片,好像没有其他差别。

我们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计算机,它接受你的指令,进行计算,然后再反馈给你。

我们和我们大脑的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紧密。

也难怪有人把大脑形容为一个寄生在我们身上的寄生兽。

你仔细想想,我们对我们的大脑有多大的控制权?

我们必须睡觉,虽然我们有时候不想。

我们无法控制大脑不去想一件事,这么做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经常无法控制我们的情绪。

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大脑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只知道无数的信号在大脑里传来传去,就开始思考了。

更别提那神秘莫测的潜意识了。

大脑对我们来讲就是个黑匣子。我们只是输入和接收信号,无法控制黑匣子里的内容。

相比人类,机器智能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显然更胜一筹。

所以,我们势必要被迫慢慢接受人工智能,即使这需要一场革命。

在科幻动画《攻壳机动队》中,区别人类和机器人或者说合成人的唯一因素就是是否拥有人脑。但是,在片中,第一个电子脑的诞生打破了这个界限。片子的英文名《ghost in the shell》直译过来即为躯壳中的灵魂。

而《黑客帝国》,在一个悲惨的未来世界中,人类的大脑完全成为计算机的工具,所谓人类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

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银翼杀手》中,仿生人与人类几乎无异,人类成立专门猎杀仿生人的银翼杀手。而区分人类和仿生人的方法竟是通过类似于图灵测试的“直觉测试”。这个测试是寄希望通过一些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来识别出不具备这些情感的人造人。

这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从图灵测试,到情感测试,到直觉测试。

人类节节败退,已经无险可守。

《人工智能》这部影片,表面上是宣扬了人类中心论,但细看这部电影,其实斯皮尔伯格是在探讨一种观点:人类根本没有啥优越性,甚至不及他们造出来的机器智能。

包括影片的后面,2000 年后人类已经灭绝,机器智能成了地球的主人。不过这也未必是人类的悲哀,想开点,毕竟机器智能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延伸吧。

我个人对人工智能持开放的态度。

我认为在宇宙里,人类根本不值得一提,根本没有自傲的资本。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理应包容,接受,进而融合,进化。这样才能迈向更为高级的生命阶段。

如果敝帚自珍,固步自封,那自然而然会被历史所遗弃。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人类的精神内在,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或许是未来的哲学家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人工智能崛起,与人类分庭抗礼的这个阶段,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意义以及人类这个物种的存在意义。

在这方面,艺术家和哲人们总是走在我们的前面。

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包括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未来,会有更多人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但肯定不是以造物主的身份,而是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935749/

正文完
 
不知道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不知道 2023-08-23发表,共计4093字。
转载说明: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除。 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如无来源则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