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视角】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

133次阅读

【专业视角】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插图

Part.one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克服去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危中迎机,逆势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创新成果涌现,应用赋能价值凸显,行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人工智能“上海方案”获批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稳步推进,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功举办,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打响,为“十四五”期间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优势企业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 2020 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1149 家,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 2246 亿元,实现 50% 左右逆势增长,行业复苏态势明显,2018-2020 年年均增速 29.5%。

全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形

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沪布局业务,打造产业生态;商汤、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落地步伐;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禾赛科技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传感器,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达闼、钛米、高仙、小蚁、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联影智能、森亿、商米、明略、达观、氪信、虎博、趣头条、极链、松鼠 AI 等应用类企业深耕医疗、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等垂直领域,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价值。

“4+X”载体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浦东张江“智能产业 + 科创”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岛已成为国内行业地标,集聚 IBM、百度、同济大学等 19 家创新主体,正推动由岛扩区。

徐汇西岸 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智研究院、华为、依图、明略等领军 AI 企业入驻,集聚 8 位院士,158 位博士。

闵行马桥 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开发,创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产城共生家园,推进“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

临港新片区 积极探索前沿产业集聚和政策制度创新,地平线、寒武纪等一批领军企业落户,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稳步开展,依托“国际数据港”功能平台,发展跨境数字经济相关的人工智能产业。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等区域产业正集聚发展。

(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实施推进

创新平台集群不断壮大。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运作,中科院计算所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两批 17 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在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机器人、AI+ 医疗、AI+ 金融、AI+ 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重大创新项目加快攻关。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于临港奠基,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天数智芯 7nm 通用 GPU 芯片发布,有望突破智能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工信部立项支持。同济、交大、复旦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

(三)应用赋能百花齐放,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应用示范深入推进 持续建设东海大桥海铁联运、申通地铁、张江科学城等重量级场景。通过“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发布 3 批 58 个单位的场景需求,对接 280 余个企业、500 余个解决方案。在抗疫期间,建设了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两个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全国人工智能 揭榜赛道 ”形成成果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 4 条赛道,开展测评工作,形成一批标准规范。截至 2020 年底,智能网联汽车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 560 公里,向 23 家企业 155 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企业数、牌照数均居全国首位。

(四)行业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健康发展生态

层次 人才 集聚 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从业人员达 18.7 万人(2020 年 7 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落户上海发展。上海 11 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9 所高校设置本科人工智能专业,38 所高校开设 104 个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2019 年招生数 11490 人、在校生数 35492 人,为人工智能发展储备大量后备人才。依托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建立人工智能平台基地,依托仪电集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电科所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培养出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行业资源汇聚融合。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完成首轮资金募集,设置“上海 AI 会客厅”,与上交所共建“科创板 AI 产业工作站”,打造人才、科技、产业、资本等各类要素联通、对接、整合的“一站式”平台。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青年 AI 科学家联盟等行业组织成立,张江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等正式启用,为行业发展凝聚合力,打造服务对接平台。

治理体系 初步形成 国家人工智能试验区专委会治理工作组成立,开展人工智能治理的政策体系、伦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持续举办法治、安全、治理等论坛,发布《人工智能安全发展上海倡议》、《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等报告。

(五)三年大会成功举办,树立国际品牌标杆

上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动大会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循环联动,成为引进产业项目的“会客厅”、展示产业成果的“大舞台”、优化创新生态的“百花园”。三年来,多项重要政策在大会上发布,十多个重要平台揭牌,80 余个产业项目在大会上签约,一大批优秀企业通过大会平台走向世界,为上海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下重要基础。

Part.two下一步发展考虑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和《关于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深耕基础、厚植技术,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重点创新攻关、重大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快突破,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链接效应,推动四个平台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 15% 左右,2025 年达到 4000 亿元。

(一)以政策制度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制定发布人工智能 十四五 规划,以建成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深度赋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启动今后五年上海人工智能全面布局。

实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聚焦算法这一人工智能战略关键领域,在创新平台、算法产品、交易流通、领军人才、开源社区等方面重点突破,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协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加快重大基础理论、前沿算法攻关。推动白玉兰开源开放平台、两批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产业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

推进算力基础工程,建设公共算力平台,推进算力平台的开放和应用,夯实基础智能底座。

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动数据立法,开展 AI 立法调研,在重点应用领域率先出台相关规范文件。

(二)以重大项目布局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围绕 4 + X 重点园区规划布局,做好精细化招商、全流程服务,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组织新项目签约。

实施重大创新项目。聚焦卡脖子领域,推动智能芯片、超大规模算法模型等项目攻关。

(三)以重大应用场景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打造综合应用场景。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框架下,围绕制造、商贸、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文体等细分行业,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的“一业一策”。

增加智能产品供给。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芯片等领域推出一批智能硬件拳头产品,围绕 AI+ 制造、AI+ 医疗、AI+ 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关键领域应用算法。

建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推动成立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焦人脸识别、AI+ 医疗、AI+ 金融等,启动编制相关标准,促进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应用。

(四)以人工智能大会带动产业生态建设

高质量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会聚能、以会兴业、以会启智,力争实现一年上一个小台阶、三年跨越一个大台阶,着力突出国际对话、全球发布、人才集聚三大功能,创新热点话题演绎与前沿技术呈现,将大会打造为上海人工智能链接国家重大战略、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展示“上海方案”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激活行业创新资本。用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打造 AI 会客厅,联接技术和产业、支持创业和创新,推动一批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

汇聚行业领军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多层次人才培养。

【专业视角】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插图1
【专业视角】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插图2
【专业视角】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插图3

观众咨询电话:400-1087-108 客服接听时间:9:00-18:00

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076291

正文完
 
不知道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不知道 2023-08-24发表,共计3629字。
转载说明: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除。 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如无来源则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